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岳西文化馆欢迎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非遗保护 > 岳西非遗 > 文章

岳西15项非遗名录简介
2014-05-13 15:52:40

岳西高腔——戏曲 
岳西高腔,原称高腔,因流传岳西县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定名。它源于明代青阳腔,明末清初传入岳西,至今有三百年的兴衰历史。岳西高腔有舞台表演、围鼓坐唱、民俗活动演唱等形式,现存剧目、音乐遗产丰厚,且具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开发价值。尤其“滚调”艺术的发展,为中国戏曲曲牌体向板腔体的演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桑皮纸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
毛尖山乡地处县城东部边境,有着丰富的造纸业所需原材料资源和悠久的手工造纸历史。早在汉代,本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千百年来,世代纸民已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桑皮纸制作技艺,并流传承袭至今。工艺流程有剥皮、出青、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踏揉、椿烂、踏料、耘槽、抄纸、湿压、晒纸、晾晒、整纸等大约20多道程序。中国纸张研究所通过对毛尖山乡王柏林按传统制作技艺生产的桑皮纸样品进行检测,确认该纸已基本上达到了乾隆时期的工艺水平,因此被选作2004至2005年故宫大修时的特选材料。2008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扩展名录。      
 
绿茶制作技艺(岳西翠兰)——民间手工技艺
岳西绿茶(岳西翠兰)属绿茶类特种烘青茶。其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地方历史名茶“小兰花茶”。据史料记载,岳西县所在地区茶叶生产盛于唐宋,本县姚河乡一带原属舒城县,是小兰花茶的主产区,山区民众世代事茶。上世纪八十年代,岳西县通过挖掘、整理、研究小兰花茶传统制茶技艺,对传统工艺进行优化整合,继承、创制了享誉中外的著名系列茶品—岳西翠兰。其手工制作工序有采摘、摊放、头锅、二锅、初摊、毛火、复摊、足火等八道,手法有抓、抖、撒、捞、滚、甩、拢、带、磨等。2010年被省文化厅公示为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扩展名录。
 
岳西木偶戏——戏曲
岳西县的木偶戏,俗称“托戏”、“扁担戏”,属小型杖头木偶。清后期由怀宁地区传入,在我县境内广泛流传。建国前五河、来榜等地木偶戏班在本县及周边地区活动频繁,深受欢迎。岳西木偶戏演出多在农家堂轩,以桌为台,围以布幔,艺人操纵木偶,以戏曲程式模拟真人表演,唱黄梅戏曲调。木偶戏分为“单人班”(一人表演)和“双人班”(一人表演、一人配乐)两种形式,以后者为主。现本县境内鲜有活动,几近失传。2012年获安庆市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安庆市非遗项目名录。
 
 
岳西鼓书——曲艺
岳西鼓书,又称“说书”、“打鼓书”,是本县民间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形式,清代店前、白帽地区即有流传。
鼓书由单人表演,以鼓、板击节演唱,或站或坐,边唱边说。鼓书系艺人口头文艺创作,内容依据坊间传本自编说唱,多即兴编词,讲述故事、描摹人物,引人入胜。所唱曲调为四句式“平板调”,鼓书曲牌总称〔绿林鼓板〕,又称“江湖鼓板”,共有十二调,目前在我现保存流传下来的尚有七调。2013年获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岳西弹腔——民间音乐
弹腔,又称“弹戏”,即老徽调。明末清初在以怀宁县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乾隆时期弹腔班活跃于十多个省区,在四大徽班进京后逐渐演化成今天的国粹——京剧,而弹腔则趋向湮灭。建国后,仅存有岳西、潜山两处业余班社。本县的柴冲弹腔班便是其一,并在几百年的弹腔发展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已极度濒危。2012年获安庆市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安庆市非遗项目名录。
 
岳西采茶调——民间音乐
岳西采茶调又称《十二月采茶调》、《采茶歌》,其结构完整,曲调优美缠绵,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既是民间散唱曲目、常用于灯会歌舞“戏采茶”,又是岳西高腔传统剧目《采茶记》剧情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茶调》由“采茶“、“倒茶”、“盘茶”、“贩茶”组成套曲,唱词均以十二月联叠形式,表达出茶区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情感。2012年获安庆市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安庆市非遗项目名录。
 
黄梅戏——戏曲
黄梅戏旧称“采茶戏”、“黄梅调”。约在清咸丰年间由唱采茶戏的灾民传入,同治年间乡间已有小戏演唱,清末已趋兴盛,至建国前县域内职业戏班频繁活动于本县及周边地区。在革命战争时期,黄梅戏发挥过重要的宣传作用。建国后本县组建了专业黄梅戏剧团,业余演出也非常普遍。深受本县群众喜爱。2007年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岳西县县级非遗项目名录。
 
二扬子——戏曲
 “二扬子”是原霍山南乡(今黄尾、头陀、青天、包家等地)对早期庐剧(西路)的称谓,清后期上述地域均有小型班社活动,建国后组建有业余剧团,是庐剧的初期艺术形态。百年来深深影响当地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7年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岳西县县级非遗项目名录。
 
茯苓培殖与加工技艺——民间手工技艺
茯苓为常用中药,是寄生菌植物,系安徽四大名药之一。岳西县是全国六个茯苓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县各地均有出产。岳西茯苓“薄如纸,白如云”,其培殖、加工技艺在海内外享有盛名。传统的茯苓培殖、加工技艺世代相传,有选整栽培窖场、备料、下窖、栽后管理、收获加工等程序、其中尤以茯苓加工工艺最为复杂。2007年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岳西县县级非遗项目名录。
 
油坊榨制技艺——民间手工技艺
岳西油坊榨制技艺是指岳西境内过去普遍存在的木榨制油的整个工艺和技巧,属卧式木楔榨油法,至今已有1400多年。沿用了千年来三大工序:石磨碾筛、木甑受蒸、木榨取油。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传统的油坊遍布县域各地。建国初期全县约有90个油坊,为当时当地的民众生活用植物油的主要制作场所。如今,境内传统的油坊榨制油品基本绝迹,已极其濒危。2007年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岳西县县级非遗项目名录。
 
布鞋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
岳西布鞋制作工艺完整,流布广泛,制作程序有剪制底样、填制千层底、纳鞋底、修整鞋底、剪裁鞋帮、缝制鞋帮、绱帮、楦鞋、修整、抹边等工艺。其做工精细、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实用耐穿,具有传统布鞋冬御寒、夏吸汗、休闲保健、透气舒适等特点。随着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现在除有企业作为原生态产业继承、开发外,民间布鞋制作已明显萎缩,日渐濒危。2007年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岳西县县级非遗项目名录。

春富贵——民间音乐
《春富贵》是岳西县姚河乡流传久远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自清代即有演奏。它是首组曲,由前奏曲加六个乐段及尾曲组成,乐曲开始用 “一字锣、上平台、一二三”引奏,是整首乐曲的串曲,吹奏乐曲以高音唢呐和中音唢呐齐奏完成。曲调为“羽调式”,节奏明快,除前奏由唢呐和锣鼓混合演奏外,其他均与打击乐交替进行。
《春富贵》运用锣鼓与唢呐齐奏、间奏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乐曲的演奏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快,欢乐喜庆的气氛,为民间喜庆活动的常用曲目。2007年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岳西县县级非遗项目名录。
 
岳西狮舞——民间舞蹈
岳西狮舞,又称“玩狮子”、“戏狮子”。狮舞作为吉祥象征,是岳西灯会的核心节目,在灯会中要行“拜香火”等传统仪规,在“大场”中表演。一般由一打球人引领两匹狮子。狮子舞在民间享有极高地位,人称“狮子大神”,狮子头称神头,启动时行“点光”仪式。本县的狮子有两大类:一类是地狮,较通用,其表演有大、小四门等套路,行使参祖堂、拜香火等传统仪规。另一类高台狮,在若干方桌叠起的高台上表演数十个狮舞套路。考其来历,系清道光年间少林武术传至鄂东与当地的狮舞、杂技相融汇而形成,灵活轻巧、技艺高超。2007年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岳西县县级非遗项目名录。
 
岳西灯会——民俗
岳西灯会在清代乾隆年间已趋兴盛,其组织形式一般由一个自然村或宗族聚居的居民自发组成,在元宵节前开展活动。灯会中表演和展示各种民间艺术,藉以庆丰收、歌盛世、和乡里、睦友邻、驱邪气、祈福祉,是岳西民间一年一度的综合性民俗活动,也是民间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灯会参与人员的规模称“灯境”。灯境之内居户有多有少,因而灯会有大有小。灯会分届而设,一届三年,届内无特大灾害不得中断(断则为民俗之大忌)。届满可连办。2007年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岳西县县级非遗项目名录。
 
 

上一篇:岳西县非遗保护中心工作职责
下一篇:岳西桑皮纸制作技艺网站正式开通

版权所有:岳西文化馆 www.yxxwhg.org.cn. 地址:安徽省岳西县天堂镇前进南路5号 电话:0556-2179866 2188707
技术支持:岳西创联网络公司 岳西房网 岳西热线 备案号:皖ICP备14000212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93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