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万英
明朝天顺六年《直隶安庆郡志》记载:“后冲法云寺,在治西一百里,东晋咸和元年童师菩萨创,洪武七年僧广敬重建。”
清朝《安庆府志》记载:“后山寺,在清朝乡,县北八十里,一名法云寺,晋创明末寇焚。”
宝塔是佛教产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全盛时期,各地大兴佛塔,皖县(潜山县)造有太平塔、西门塔、千佛塔、资福寺塔四塔。响肠法云寺千佛塔即建于此时。此塔为楼阁式建筑,底座宽3.4米,高29米余,青砖垒砌,四方、七级、中空,每层有腰檐、栏顶、普柏枋、圭形门,塔壁内外有砖龛560个,每龛雕有一大二小三尊微型佛像,共计1680尊,故名千佛塔。古塔多为六方、八方、圆形,而四方古塔全国仅存四十余座,千佛塔历史仅次于“万塔之首”——洛阳白马寺齐云塔,比西安大雁塔尚早300年。全国现存知名古塔2000余座,晋代以前宝塔寥寥无几,千佛塔在全国古塔中排名第四,因此,堪称世界文化瑰宝。有着“华东第一塔”的美称。
佛教初入中国时,与传统的儒教、道教常有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与儒教、道教相妥协。千佛塔北面有菊花、莲花、太极图三种图案,象征着儒教、佛教和道教。三种教义不同的文化印记并存于一处宗教场所,十分特别。由此可以推知,当时儒、道、佛都曾在法云寺活动,三教高人齐集法云寺中,共同研讨教义,交流教旨。因此,法云寺千佛塔又极具宗教研究价值。
千余年来,法云寺曾遭蒙古军、张献忠、太平军三度战火,而宝塔仍存,大殿拆于1952年。随着思想解放,宗教开放,近年来,四方信士捐款,国家大力投资,古寺有所扩建,2009年古塔又得到全面修缮。
古书《传灯录》称:“初祖达磨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以付祖衣。”。隋开皇二年,二祖在司空山将禅宗衣钵、《楞伽经》传给了三祖僧璨;僧璨至山谷寺(天柱山三祖寺)再传四祖道信;道信于黄梅双峰传五祖弘忍;弘忍在黄梅传六祖慧能。一百余年禅宗衣钵在大别山区平静地发育、成熟,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五叶结正果”的预言。不可否认,法云寺为困难时期的二祖慧可提供了最好的安身之所,为中国佛教搭起了一座联通南北的桥梁。
法云寺旧碑记称:“世祀菩萨于大殿”,指明了法云寺主供地藏王菩萨。唐高宗四年(653),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因宫廷变故,骨肉相残,而悲愤出家。为求佛法真传,他渡海入唐,云游四方。金乔觉因喜爱法云寺地僻人稀,禅境清幽,于是在此拜师学法,以求正果;后转至九华深山,栖居岩洞,修行布道。金乔觉九十九岁圆寂后,因其法名金地藏,被人们尊为地藏王菩萨。因为金乔觉曾经卓锡于此,所以世代供奉地藏王菩萨。
现在,千佛塔景区保护面积1200亩,生态良好,四周山麓树木葱茏,珍禽啼鸣;寺后林间处处奇石,泉水叮咚;塔前百亩人工湖,鸥飞鹭翔,现作放生池加以保护;寺边杂树生花,竹木掩映,塔影湖光,风景旖旎。关于法云寺山中怪石、林间鸟兽、千年宝塔,以及佛教的美丽传说,足以写出一本故事集。今法云寺远近闻名,游人香客,络绎不绝。